close


這本小說太震撼了,讀完後有好長一段時間,我覺得其他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味……
《春膳》作者伊莎貝拉‧阿言得(Isabel Allende)推薦。



是真的,沒有言過其實的推薦。我想是一本可以留給孩子的好書。
真希望我有一整天可以沈浸在書中的時光,隨著故事人物悲歡喜樂。
不過看完此書大約花了我數個月時間,可以說是「泡」在書中,
每一情節似乎在我腦海中演出,我看見了阿米爾的掙扎,
看見哈山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的誠摯眼神,看見他們遠離家園的恐懼,
看見阿米爾的爸爸拖著疲憊身體幫兒子舉辦婚禮時的欣慰,
看見莎拉雅想要擁有流著自己血液的孩子的渴望,
看見索拉博傷疤合了又裂的破碎心靈,看見索拉博說倦了的時的心灰意冷,
最後看見阿米爾為索拉博追逐風箏時的微笑。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會寫出如此感人肺腑的小說,我想與作者的背景有極大的關係。
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A1%E5%8B%92%E5%BE%B7%C2%B7%E8%83%A1%E8%B3%BD%E5%B0%BC


卡勒德·胡賽尼(Khaled Hosseini;1965年3月4日)是一位美國醫師與《追風箏的孩子》
暢銷書作家。也是2006年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得主。出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。


胡賽尼的父親為外交官,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。1970年,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
德黑蘭,在1973年,全家搬回喀布爾。同年,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。這一年是阿富汗
政權維持穩定的最後一年。之後政變與外侵不斷,也結束了胡賽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。
1976年,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,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居住,由於阿富汗政權
極不穩定,全家就再也沒有返國了。1980年,蘇聯入侵阿富汗,他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
政治庇護,之後就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。
初時經濟貧困,曾向美國政府領取福利金與食物券。


1984年,胡賽尼高中畢業,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唸生物,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
的醫學系就讀,1993年取得了MD(行醫執照)後,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
實習工作。目前他是一位內科醫師。已婚並育有兩位孩子。


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是醫生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說,也是美國第一本由阿富汗人寫出的英文小說,
由於胡賽尼的母親是教師,在他童年帶他讀了相當多的波斯詩歌,和波斯小說。引導他對寫作
的興趣,在他們住在伊朗時,三年級的胡賽尼認識了一位哈扎克朋友,他教他寫作、讀書,
這段溫馨的回憶遂成為日後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故事中主角阿米爾與哈山的背景。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此外,書中讓我最震撼莫過於描述阿米爾與莎拉雅求孕的文字。
第一次在一本小說中,如此清楚地描述求孕的過程與心情,字字感同身受啊!
並且書中不止一次出現不孕,只是僕人阿里對其本身並不知情。



◆我們在家討論過領養的問題。莎拉雅舉棋不定。「我知道這很傻,或許聽起來很空洞。」
往她父母的路上她對我說:「但我沒有辦法。我一直夢想把孩子抱在懷裡,
知道是用我的血液孕育他九個月,知道有一天我在他眼裡會看見你或我的影子,
知道孩子長大成人會有你或我的微笑。若不是那樣......難道這麼想錯了嗎?」



◆偶爾,莎拉雅在我身邊熟睡,我躺在床上,傾聽紗門在微風中吹開關起,傾聽後院裡的
蟲鳴啁啾。我幾乎可以感覺到莎拉雅卵巢裡的空虛,彷彿那是活生生、會呼吸的東西。
它潛入我們的婚姻,那虛空,潛入我們的笑聲,和我們的性愛裡。然後在深沈的夜裡,
在陰暗的房間裡,我可以感覺到它從莎拉雅身上爬起,停留在我們之間,
睡在我們之間,宛如猶未出生的嬰孩。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阿富汗人總愛說:日子總要過下去,不管開始或結束,勝利或失敗,危機或轉機,
生命永遠像步履緩慢、風塵僕僕往山區去的遊牧商旅不段前進。


闔上此書,無論日子悲或歡,總是慶幸、總是感恩。
在作者逃難、遠離家園時,在異鄉奮鬥打拼時,我正幸福地出生、長大。


我默默地禱告,感謝上蒼賦予我們的一切,無論未來如何,我會勇往直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iona 的頭像
    Fiona

    Fiona的酸甜苦辣

    Fi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